如果一个箱子上贴着“易碎品”标签,你觉得“易碎”的反义词是什么?是牢固或强韧吗?不是的。如果一件物品收到冲击容易破碎,那么它的对立状态不应该是强韧从而不易碎。强韧相对于易碎,只是中立词,因为强韧的东西对于冲击没有反应。易碎的反义词,应该是那些从冲击中受益的特性,并且,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这个词。不过,我们可以把这种从波动和冲击中受益并成长的特性统称为“反脆弱”性。
昨晚开始重读《反脆弱》,作者在书的前言里列了一个表格,罗列了许多事物在风险下的三种状态。这次读起来,许多符合我的经验,是我正在践行的,甚至在博客里提到过的。有些则给了我新的启发。
我挑选那些对我触动最大的分享给你,格式为:加粗的是事物名称,紧接着用“/”符号间隔开来的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原文给出的这种事物的”脆弱类/强韧类/反脆弱类“。后面的描述,则来自我的解读。
显然,为了适应冲击和变化,降低自身风险,我们应该追求反脆弱的形态。此外,这些分类,和我的解读,都是基于作者和我的个人经验,并非科学文件。(恰好经验相对于科学,是反脆弱的)
错误。厌恶错误/错误只是信息/喜欢错误(因为它们很微小)。没有什么是失败和错误,我们收到的,都是反馈和经验(所以应该喜欢)。
错误。不可逆的、严重(但罕见)的错误,崩溃/(无)/产生可逆的小错误。与其追求稳定而墨守成规,导致在一次大的风险时崩溃,不如一直尝试新的东西,从无伤大雅的小错误中成长。
科学。理论/现象/启发法,实用技能。学理论不如观察现象,更不如在实践中学习一项实用的技能。
思维方式。现代/中世纪的欧洲/古代地中海地区。还记得我在林迪生活里写道的林迪式的思维方式吗?越现代的思维方式,越脆弱。
人际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