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可以把每天做的事情分为两类。第一类是为别人做的,不论是工作上的事情,还是回家后的家务、带孩子、照顾老人。第二类是为自己做的,不论是运动、阅读、还是打游戏写程序。
第一类事情消耗我们的能量,第二类补充我们的能量,但现实往往是,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的时间被第一类事情占据,以至于无暇顾及第二类事情。结果就是,能量一直衰减,越发告诉自己,没有时间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,以至于恶性循环。
跳出这种困境,唯有反转这两类事情的优先级,先做补充能量的事情,以此为第一类事情创造更多时间,并提高效率。
以我冒出这个想法的,是前不久的一次亲身经历。孩子读初二以来,作业量大幅增加,每天晚上我都要陪他写作业、订正,无法抽身去做其他的事情(以前常常在晚上去附件小学打篮球)。天气变冷之后,我也几乎放弃了跑步,这两个原因叠加之后,我的运动量大幅减少,感觉身体生锈,生活也变得枯燥无味。
某天晚上,我和孩子吃完饭回到家里,放下背包之后,突然冒出一个念头,去他的,今天我就是要出门打球。我告诉孩子,我现在要去打球,你赶紧去写作业,一个小时之内写完,我回来检查。然后赶紧换上衣服鞋子出门。到了球场,由于天气寒冷,几乎没有什么人,我投了一会球,终于来了几个脸书的小伙伴,凑了几个人开始打半场对抗(哪怕是现在打字写下当时的感受,我的连上都会露出微笑),一个小时后,带着一身汗水回家,看看孩子没有我陪着,也挺自觉,加上打球本来就很放松,顿时心情大好,整个人感觉充满了活力。那天之后,我刻意提高了运动频率,不管气温多低,只要有阳光,我都会出门跑步。运动量提高之后,白天不再有慵懒的感觉,睡眠也变好了,对待家人时也更有朝气。
在这期间,我读到一篇文章,里面举的例子,简直和我一模一样,作者想说的也是,应该通过做充能的事情,来为其他事情创造时间(并优化你的状态):
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,也许你会觉得熟悉:一个人忙于工作和照顾家人,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。每天结束时,他们累得没力气写作、绘画或创作音乐,或者做其他喜欢的事情。所以他们什么也没做。几天过去了,接着是几周。他们越来越累,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少。他们请了一天心理健康假期,补了一些觉,但疲惫依然挥之不去。焦虑感逐渐加重,甚至变得难以忍受。常规的方法无效,而巨大的压力逐步逼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