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谈谈高产创作者的一种创意模式:创意模型。
我很喜欢看台湾一档叫做《少康战情室》的评论节目,这个节目每天播出2个小时,主持人会邀请六个嘉宾聊聊当天的国际大事。嘉宾们有的是职业政客,有的是记者,有的是与当天新闻有关的专业人士。这些嘉宾各自发表观点,撑起了整个节目。
所有常驻嘉宾里,我特别喜欢的一位,是今年85岁的沈富雄先生。这位前肾病专家,绿营大佬,上节目从来不做准备,也不念稿子,可对于每条新闻都能侃侃而谈,且观点鲜明,总能出人意料。从节目的评论里看,许多观众和我一样,都很期待他上节目。
我想说的是,像沈富雄这样,给一个输入,马上就能得到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输出,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作能力。如果他每天评论两件新闻,转化成两篇博客,一年就是700多篇文章,并且,这件事对于他来说,似乎毫不费力。
如果去观察知名的科技类博客作者,他们无一例外的,都具备这种高产的创意能力。比如 Jason Snell, John Gruber, 和 Ben Thompson。如果我告诉你,这些创作者都在使用的创作模式,有一个共通之处,你想知道吗?
付费订阅制 newsletter 的始祖 Ben Thompson,过去十年每天更新文章,写下了相当于50本书的文字。在最近一次博客采访里,Ben 提到了他称之为创意模型(framework)的东西,听完之后,我觉得不止他和我,几乎所有想要达成高产的人,都需要拥有一个创意模型。他说:
总的来说,关于写作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,实际的物理写作动作比作为整体的写作这件事,要容易和快速得多。
但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,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我要写的内容。而我之所以能如此高产,就如你所指出的,人们对我的写作有一种看法:认为我是坐下来,想"我要写什么?",然后决定写这个主题,做大量研究,思考我想说什么,然后想出一些内容并开始写作。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。你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写出成千上万篇文章。